国家不控制支配企业,还要国资国企干什么?这个问题就问到了本源。在马克思时代的工业化起步阶段,资本主宰经济。(1/7)
“鞍钢属于央企,本钢属于辽宁省国企,其重组既跨区域又跨所有者,双方利益纠缠不断,又互相推诿义务,加上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无法解决,不断扯皮之后也只是成立了一个松散的鞍本集团。向股东充分说明而没有得到反对的指示,托管人将按照自己所认为的符合股东利益的方式进行投票”。
而我国证券市场长期盛行所谓优质资产注入的协议重组,对收购方的政策相当宽松,而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由于没有自主发行股票、可转债的自主权,对付敌意收购的防御工具很少。2016年全面关停并拆除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30吨及以下电炉(高合金钢电炉除外)等落后生产设备;全面取缔生产“地条钢”的中频炉、工频炉产能。
总之,收购不是强强联合,就是优胜劣汰,是个价值创造的过程。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众多收购重组则大不相同,多数是业绩欠佳的上市公司去收购绩优或市场吹捧的新概念企业,实现所谓借壳或变相换壳,而且多是将场外优质资源或概念注入场内劣质的壳,使差企业起死回生,乌鸡变凤凰。从经济总体来说,这种将资源从场外导入场内的转换,并未实现任何价值创造,相反因为旧瓶装新酒,还是资源配置的劣化和价值贬损。更有不少企业重组几年之后,概念炒作完了又变回原样。证券市场似乎变成了不断化优为劣的场所。现代美国人常把洛克菲勒、卡内基的名字与艺术、大学和博物馆联系起来,而不再是财富家族。而今天在发展中国家中常见的大家族企业,富可敌国,足迹横跨诸多产业,往往家族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主要并非因为其家长代代能力超群、样样优秀,而是在这些经济中存在的赢者通吃的垄断优势,即便不总是政商勾结,政府也是扶优扶强、锦上添花。
由于制度和法规没有提供反收购的空间,因而在敌意收购威胁面前赤手空拳,缺乏武装。显然在这种攻防失衡的情况下,如果仅仅凭借一时的资本运作乃至杠杆使用的资金优势,就可轻易收购、控制别人辛苦经营多年打拼的品牌和实体企业,凭借资本优势和杠杆财技就可在取得少数股权控制后撤换独立经营的管理层,不仅对这些企业来说常常难免在事后会被证明是悲剧,也会在资本市场上鼓励不是价值创造而是掠夺套利的投机。证券市场上质优价低、质劣价高的现象还进一步导致估值和投资理念的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劣化。对这种受到吹捧的所谓资产重组和壳资源炒作的危害,人们已经陆续有了一定认识,只是入病已深,难以自拔。
规划强调避免“拉郎配”现象,支持产钢大省的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推进区域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改变“小散乱”局面,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出版,首次提出了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问题,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比尔·盖茨的名言“微软永远离破产只有18个月”,就是对这种残酷竞争现实的警示。许多相信资本市场上“钱多说了算”的人,对这种收购持肯定态度。
热度: 66类别: 美女写真日期: 2022-08-15 07:45:02
